在西藏《上師五十頌》《守護三門之甘露》等經典是每個人必讀的,從小到老不離手的經典,此可說明「師徒關係」是學習金剛乘最重要的基石,經典教導弟子該如何侍師。
但前面我說了,「人性」這個小狐狸會隨時出來踩壞心田,弟子有各種自我想法。比如當上師交付任務時,有的弟子通常對上師口頭說:「好。」但背地卻以習氣來發牢騷:「我怎麼可能辦得到呢?」任何事都是「我我我」,卻沒有思維上師為何要弟子做這件事的原因,以及上師所行使的事業功德,與度眾的遠大未來。
2012年6月14日 星期四
2012年6月6日 星期三
遇師感懷(上)
幾年前,我曾在《福報‧副刊》寫文:〈尋找上師之路〉,陳述自己如何在遊歷印度與尼泊爾等各大聖地時祈願著遇見上師,以及尋找上師的種種歷程。
從尼泊爾返國後我遇到了自己夙緣裡的根本上師———卻映多傑仁波切,幾年下來更確立了上師與弟子的緣分是生生世世早就結下的,沒有人可以告訴我關於我的根本上師是誰,我知道我的心會告訴我,我內在的神性會指引我。遇師之後,我更明白上師不是一個名詞,上師是一個動詞,他能破你無明,開啟你的心,轉你的善念,如果夠幸運,上師還可以幫你生死大事。
同時在佛法中心多年後,我的孤僻習性也被打破不少,同時明白一個佛法中心要開枝散葉之不易,我常想,譬如佛光山這樣莊嚴宏大的佛法中心,當然絕非一天造成的,佛光山能夠遍及海外,全因星雲大師的眾弟子們明白弘揚上師功德事業與度眾弘法之重要,思及此,我總是汗顏自己對上師做得太少太少。
從尼泊爾返國後我遇到了自己夙緣裡的根本上師———卻映多傑仁波切,幾年下來更確立了上師與弟子的緣分是生生世世早就結下的,沒有人可以告訴我關於我的根本上師是誰,我知道我的心會告訴我,我內在的神性會指引我。遇師之後,我更明白上師不是一個名詞,上師是一個動詞,他能破你無明,開啟你的心,轉你的善念,如果夠幸運,上師還可以幫你生死大事。
同時在佛法中心多年後,我的孤僻習性也被打破不少,同時明白一個佛法中心要開枝散葉之不易,我常想,譬如佛光山這樣莊嚴宏大的佛法中心,當然絕非一天造成的,佛光山能夠遍及海外,全因星雲大師的眾弟子們明白弘揚上師功德事業與度眾弘法之重要,思及此,我總是汗顏自己對上師做得太少太少。
2012年5月30日 星期三
心開蔓荼羅(十八):恆河生死書
「能覺察者就是修行人,不能覺察者就是任業力漂流,那就不是修行人了。真正的菩薩是不會選擇度化眾生的,只要有緣都要去度化和幫助眾生。」-卻映多傑仁波切
印度,是一本厚重的古老生死書;在恆河,我一舉步就能看見生死。
在印度雨季結束的十月,我來到聖城,下榻於河階旁的廉價民宿,睡的是給背包客的大通舖。
印度,是一本厚重的古老生死書;在恆河,我一舉步就能看見生死。
在印度雨季結束的十月,我來到聖城,下榻於河階旁的廉價民宿,睡的是給背包客的大通舖。
2012年5月23日 星期三
心開蔓荼羅(十七):五感京都
靜坐法門就是要轉煩惱為菩提。練習打坐須以平常心入坐,不要有所求或是亂打妄想。要做到心如止水,不動不搖。--卻映多傑仁波切
冬日京都,櫻花還在醞釀今年絕艷的演出,而梅花早已在悄悄綻放枝頭了,好一派「枝生無限月」的氣質渲滿整座千年古都。
閒走古都,由衷感謝著眼耳鼻舌身意,特別是雙腿雙眼,因為京都的各大小徑之美全賴此五官五感完成。
冬日京都,櫻花還在醞釀今年絕艷的演出,而梅花早已在悄悄綻放枝頭了,好一派「枝生無限月」的氣質渲滿整座千年古都。
閒走古都,由衷感謝著眼耳鼻舌身意,特別是雙腿雙眼,因為京都的各大小徑之美全賴此五官五感完成。
2012年5月17日 星期四
心開蔓荼羅(十六):憶欖仁樹
以佛法的觀點來看,一期一期的花開花謝,正是人生的最佳寫照。在一期的生命裡,我們如何和花一樣盡情的奔放,發揮生命的極致,為大地和人間灑下燦爛美麗的花朵?這是我們必需向花學習的精神--星雲法語
我和一幫人站在巨大的雨傘下,仰頭等待起大風。我們專注凝望樹梢的目光就像見到寶藏,彷彿在陽光下的橢圓形葉脈縫細裡潛藏著神秘閃亮的金磚。
光滑的綠上了層亮釉,那綠有如是天空仙女織就的神田,我們都在凝望等待這樹--美麗的欖仁樹落葉。
我和一幫人站在巨大的雨傘下,仰頭等待起大風。我們專注凝望樹梢的目光就像見到寶藏,彷彿在陽光下的橢圓形葉脈縫細裡潛藏著神秘閃亮的金磚。
光滑的綠上了層亮釉,那綠有如是天空仙女織就的神田,我們都在凝望等待這樹--美麗的欖仁樹落葉。
2012年5月9日 星期三
心開蔓荼羅(十五): 愛情建築的神話
汝負我命,我還汝債,以是因緣,經百千劫,常在生死。汝愛我心,我憐汝色,以是因緣,經百千劫,常在纏縛。---《楞嚴經》
愛情果實雖甜,但凋零迅速,且伴隨而來的執著極痛。
泰姬瑪哈陵(Taj Maha)是讓我難忘的建築,難忘的背後還因為一樁傳奇愛情。世間竟有這等愛情的結合,其發生與滅絕,自始至終皆以激情與永恆的承諾來做為此生愛情的印記,其執著讓我驚訝,也讓我思起《楞嚴經》裡佛陀對弟子阿難的開示。
愛情果實雖甜,但凋零迅速,且伴隨而來的執著極痛。
泰姬瑪哈陵(Taj Maha)是讓我難忘的建築,難忘的背後還因為一樁傳奇愛情。世間竟有這等愛情的結合,其發生與滅絕,自始至終皆以激情與永恆的承諾來做為此生愛情的印記,其執著讓我驚訝,也讓我思起《楞嚴經》裡佛陀對弟子阿難的開示。
2012年5月3日 星期四
心開蔓荼羅(十四):多讀書
修行好不好沒有關係,但一定要善待你自己的心 -- 卻映多傑仁波切
母親幼年時,台灣剛光復未久,貧窮籠罩在他們的生命上空,身為老大的她又因繼母不疼很快就輟學。失學的她,常感惋惜,因她的腦子是動得快且對生活敏感務實的人,若是當年好好栽培,說不定還是商場女強人呢。
我去墨西哥旅行時也很有感觸,當地於今還有很多文盲,故對讀書充滿了嚮往,也因此很尊敬知識份子。「作家」這個職業還是一個受人尊崇的行業,很多社會議題他們會去訪問重要作家的意見,作家的意見也形成了「良知」的指標意義。
母親幼年時,台灣剛光復未久,貧窮籠罩在他們的生命上空,身為老大的她又因繼母不疼很快就輟學。失學的她,常感惋惜,因她的腦子是動得快且對生活敏感務實的人,若是當年好好栽培,說不定還是商場女強人呢。
我去墨西哥旅行時也很有感觸,當地於今還有很多文盲,故對讀書充滿了嚮往,也因此很尊敬知識份子。「作家」這個職業還是一個受人尊崇的行業,很多社會議題他們會去訪問重要作家的意見,作家的意見也形成了「良知」的指標意義。
2012年4月26日 星期四
心開蔓荼羅(十三):暫時放開
「琴弦太鬆音不成調,太緊不悅耳,不鬆不緊音聲方悅耳優美。」
--釋迦牟尼佛
在近來日益低迷的氣氛裡,我常想也許我們應該去旅行。
旅行或許常被解釋成一種相對於日常的「脫軌」,旅人也被認為是「合法的怠惰者」,就像一棵大樹需要鬆動泥土的「蚯蚓」,旅行也讓我們頑固堅硬且無法放鬆的生命厚土,得以鬆開些空間,撇開異國文化的學習,旅行的意義於我就像是一顆舊電池,需要重新活化才能飽滿續電的意義是相通的。
--釋迦牟尼佛
在近來日益低迷的氣氛裡,我常想也許我們應該去旅行。
旅行或許常被解釋成一種相對於日常的「脫軌」,旅人也被認為是「合法的怠惰者」,就像一棵大樹需要鬆動泥土的「蚯蚓」,旅行也讓我們頑固堅硬且無法放鬆的生命厚土,得以鬆開些空間,撇開異國文化的學習,旅行的意義於我就像是一顆舊電池,需要重新活化才能飽滿續電的意義是相通的。
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
心開蔓荼羅(十二):品茗時光
君子之心事,天青日白,不可使人不知;君子之才華,玉韞珠藏,不可使人易知。--菜根譚
很多人問我,喜歡喝咖啡還是茶?我兩者皆愛。咖啡和茶有點像是我的白天與黑夜。咖啡有咖啡樹,茶有茶樹,當然真去評比,我愛茶。
每天醒轉時,我喝咖啡,讓黑色的聖水轉化成我筆端下的墨水。黃昏將至,我即品茗。喝咖啡是比較快速的,咖啡香也很快消散。品茗則慢,近乎是一種心境。咖啡香像是天青白日,鋒芒畢露,老遠就聞到香氣。品茗則有如玉韞珠藏,舌本留餘香。
很多人問我,喜歡喝咖啡還是茶?我兩者皆愛。咖啡和茶有點像是我的白天與黑夜。咖啡有咖啡樹,茶有茶樹,當然真去評比,我愛茶。
每天醒轉時,我喝咖啡,讓黑色的聖水轉化成我筆端下的墨水。黃昏將至,我即品茗。喝咖啡是比較快速的,咖啡香也很快消散。品茗則慢,近乎是一種心境。咖啡香像是天青白日,鋒芒畢露,老遠就聞到香氣。品茗則有如玉韞珠藏,舌本留餘香。
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
心開蔓荼羅(十一):大雄寶殿
山高豈礙白雲飛,竹密何妨流水過。心安茅屋穩,性定菜根香。--- 菜根譚
英雄氣概是一個學佛者應有的氣度,這種氣度會讓你心生氣節與大度能容。高高山頂立,深深海底行。我的上師說:「真正的自在者,要用提起,不用放下。」
英雄氣概是一個學佛者應有的氣度,這種氣度會讓你心生氣節與大度能容。高高山頂立,深深海底行。我的上師說:「真正的自在者,要用提起,不用放下。」
2012年4月4日 星期三
心開蔓荼羅(十):口傳與師徒之間
寧可焚燒此身千萬回,絕不對師懷疑一些些。--西藏仁波切說。
小乘斷欲,大乘弘法,金剛乘一切依止上師。
依止上師既是金剛乘弟子首要之務,依此來想,那麼弟子要依止一個上師前,就要仔細地思考囉:比如想想為什麼要皈依這位上師?既皈依了,作為一個學習生者要改變自己什麼?要準備什麼來接受上師的傳承與法教?
西藏弟子和上師之間的觀察,是一來一往三年,共六年。依止上師也應以過去的祖師大德為規範,依止大師前先從經典所述及的祖師大德風範行儀裡,去憶念功德。
小乘斷欲,大乘弘法,金剛乘一切依止上師。
依止上師既是金剛乘弟子首要之務,依此來想,那麼弟子要依止一個上師前,就要仔細地思考囉:比如想想為什麼要皈依這位上師?既皈依了,作為一個學習生者要改變自己什麼?要準備什麼來接受上師的傳承與法教?
西藏弟子和上師之間的觀察,是一來一往三年,共六年。依止上師也應以過去的祖師大德為規範,依止大師前先從經典所述及的祖師大德風範行儀裡,去憶念功德。
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
心開蔓荼羅(九):佈施與菩提心
「善男子善女人,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,以用布施,得福多不?須菩提言,甚多。」《金剛經》
當代禪宗大師虛雲老和尚曾說:「好事也要留給別人做。」這句話很堪玩味。
在僧團裡或在社會上做好事也是得有智慧的,所以說慈悲必須以智慧作前導。
當代禪宗大師虛雲老和尚曾說:「好事也要留給別人做。」這句話很堪玩味。
在僧團裡或在社會上做好事也是得有智慧的,所以說慈悲必須以智慧作前導。
2012年3月23日 星期五
心開蔓荼羅(八):低頭看得破
波濤滾滾江中流,一波才息一波起,眾生苦痛亦如是。此伏彼起無盡時。人生苦樂難捉摸,時有時無常變易,何物堪能作寄託?樂適好比日光浴,風雨來時頃刻消。無常遷易不可恃,念此誰不慨悲懷!」---密勒日巴大師歌集。
密勒日巴尊者唱的正是眾生在無常裡卻想寄託不變東西的執妄,執著也是修行人最常必需觀察自己的核心之處。問題是這世間都是變化萬千的,一切假合的。執緣於貪愛,執也是修一切法的最大敵人,慢心也是我執。除了貪愛,我慢也是形成我執的主因,所以我們來談談慢心。
只要有眾生就有各種習性的沾染,隱藏或顯露的種種習性,眾生執著的無非都是世間法。我慢這個習性比我執還要隱藏,但我慢很要不得。
密勒日巴尊者唱的正是眾生在無常裡卻想寄託不變東西的執妄,執著也是修行人最常必需觀察自己的核心之處。問題是這世間都是變化萬千的,一切假合的。執緣於貪愛,執也是修一切法的最大敵人,慢心也是我執。除了貪愛,我慢也是形成我執的主因,所以我們來談談慢心。
只要有眾生就有各種習性的沾染,隱藏或顯露的種種習性,眾生執著的無非都是世間法。我慢這個習性比我執還要隱藏,但我慢很要不得。
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
心開蔓荼羅(七):大信之心
證悟勝義諦唯一的因是信心。--- 佛陀對舍利佛尊者開示。
所有的宗教都強調信敬愛,其中又以「信」為首。大家都認得「信心」二字,但真正的「信心」是什麼?信有大信、小信、無信。
什麼是信心?那就是「不起第二個念頭」。
所有的宗教都強調信敬愛,其中又以「信」為首。大家都認得「信心」二字,但真正的「信心」是什麼?信有大信、小信、無信。
什麼是信心?那就是「不起第二個念頭」。
2012年3月9日 星期五
心開蔓荼羅(六):火燒功德林
無明一點起逡巡,大廈千間故作塵,我佛有靈還有感,自然樓閣一番新。--濟顛禪師。
以前有個禪師本當早該開悟成佛,卻因為在某一世時,有一天他的師父在過堂用齋時對他說了一席話後,他卻將碗筷一摔走出了齋堂。
這師父就說:「因為我的慈悲卻斷送了他的開悟契機。」因此這個禪師就又慢了十五世才得以開悟。
這些故事都在在告訴我們,內心的一把無名火足以摧毀我們的功德林。
以前有個禪師本當早該開悟成佛,卻因為在某一世時,有一天他的師父在過堂用齋時對他說了一席話後,他卻將碗筷一摔走出了齋堂。
這師父就說:「因為我的慈悲卻斷送了他的開悟契機。」因此這個禪師就又慢了十五世才得以開悟。
這些故事都在在告訴我們,內心的一把無名火足以摧毀我們的功德林。
2012年3月2日 星期五
心開蔓荼羅(五):代受他人之苦
當一個眾生升起要為另一個眾生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,所發起之菩提心已是出家人。---《維摩詰經》
我還記得前年時,母親曾在所謂的鬼月因跌倒而深受骨傷之苦,時日極長。未久在山上進行育林工作的哥哥竟從樹上跌下來,摔傷了手臂。媽媽常說,真是容不得你不信,得好好敬鬼神呢。不僅得敬鬼神,連殺生都不可!
說時,電視新聞正播著某人一天殺狗五百隻賣給香肉店…瞥眼見到畫面上的狗兒在被繫上死亡的鎖鍊時散出悲哀無盡的眼神,喉嚨發出類似的哭音嗚鳴聲,目光竟噙著淚。狗兒像是知道自己將死地湧現了靈性,而屠夫卻更反倒像是禽獸,冷酷無情。
我還記得前年時,母親曾在所謂的鬼月因跌倒而深受骨傷之苦,時日極長。未久在山上進行育林工作的哥哥竟從樹上跌下來,摔傷了手臂。媽媽常說,真是容不得你不信,得好好敬鬼神呢。不僅得敬鬼神,連殺生都不可!
說時,電視新聞正播著某人一天殺狗五百隻賣給香肉店…瞥眼見到畫面上的狗兒在被繫上死亡的鎖鍊時散出悲哀無盡的眼神,喉嚨發出類似的哭音嗚鳴聲,目光竟噙著淚。狗兒像是知道自己將死地湧現了靈性,而屠夫卻更反倒像是禽獸,冷酷無情。
2012年2月25日 星期六
心開蔓荼羅(四):以戒為師
「無嗔即是戒,心淨即出家。我性與汝和,一切法無差。」拾得笑曰,驅牛出,乃呼其前世僧名,牛即應聲而過。「前生不持戒,人面而畜生,汝今招此咎,怨恨於何人?佛力雖大,汝辜於佛恩。」--(傳燈錄)
什麼是戒律?家有家規,國有國法,佛也有佛法。禪師拾得說,無嗔即是戒,心淨即出家。但這意涵深奧,恐怕有人不解。
其實,戒律就如同是我們的心、我們的眼。所以要好好保護。我的上師卻映多傑仁波切曾開示:「戒律是為了保護作惡者用的,善者根本無需戒律,到了無戒可戒就自由了。對於不會犯惡者,根本無需用到戒律。所以不必害怕戒律。這正是佛陀的慈悲,為了讓習氣重者也可以學習佛陀教義而制訂了戒律。」
2012年2月19日 星期日
心開蔓荼羅(三):愛別離苦
「若愛生時,便生愁蹙、啼哭、憂苦、煩惋、懊惱。從癡有愛,則我病生。但為欲故,關在癡獄。」--《楞嚴經》
愛情,古今藝術家傾全力歌頌它,希臘詩篇:「儘管時間固執,我的愛情飢渴未了。」愛情和飢渴有關,飢渴又和欲求不得有關。環環相扣,於是愛情甜美的另一端是苦的。
但眾生皆問:「情是什麼?永遠是什麼?」佛家說:「情不重不生娑婆。」
愛情,就像在刀上舔蜂蜜。
但眾生皆問:「情是什麼?永遠是什麼?」佛家說:「情不重不生娑婆。」
愛情,就像在刀上舔蜂蜜。
2012年2月13日 星期一
心開曼茶羅(二):死生虛幻
心是大宇宙,如蔓荼羅(mandala),你的心就是你的壇城,你的道場。這人間的愛恨情仇全源於心緒。我想寫的是藉由佛陀的義理以及許多大成就者的言行與流傳的詩歌,來觀照我們生活世間的情緒百態。情緒是我們當代人迫切課題,然千百年佛陀早已開示:花開見佛悟無生。我心如秋月,教我如何說。是不能說是無法言喻啊!所以我的書寫也不過是整片佛陀智慧之海的一小滴而已,掩蓋在文字之下的幽微密義,才是得去深思與體會的。
「除了死亡,我們的生命沒有其他的結局,如同海洋是河流的唯一歸宿。在死亡的時刻,修行是我們唯一的依賴,一生所行之善業是我們唯一的朋友。」--頂果欽哲法王。
「除了死亡,我們的生命沒有其他的結局,如同海洋是河流的唯一歸宿。在死亡的時刻,修行是我們唯一的依賴,一生所行之善業是我們唯一的朋友。」--頂果欽哲法王。
2012年2月6日 星期一
2012年2月4日 星期六
2012年1月25日 星期三
【吉祥如意‧歲歲平安】掃除心性的塵埃
每年都要大掃除,該丟的,該給別人的,總是大包小包地從家門吐出去。這些東西裡有的曾經是寵妃,現在已是白頭宮女。但有的是仍簇新,卻已用不到了。
每回望著這些東西,我就想自己那裡需要這麼多東西?但每一年在生活裡,竟還是不知不覺地買了許多東西,然後又轉手了很多東西。我的上師曾告訴我:
不要給別人自己不要的東西(除非那個人需要),應該要練習把自己心愛之物贈予他人。
每回望著這些東西,我就想自己那裡需要這麼多東西?但每一年在生活裡,竟還是不知不覺地買了許多東西,然後又轉手了很多東西。我的上師曾告訴我:
不要給別人自己不要的東西(除非那個人需要),應該要練習把自己心愛之物贈予他人。
2012年1月21日 星期六
璀燦的永恆 有感玄奘大師德行 記那爛陀大學的旅次
當我站在唐朝聖僧玄奘大師歷經千辛萬苦至此求學的那爛陀大學(Nalanda)遺址時,內心百感交集,百感即意味著百味雜陳無以名狀,我只能孤立風中長嘯仰嘆斯人斯事了。
彼時午後的陽光豔豔地灑在古老的石佛雕像,紅磚的縫與縫閃過無數的光芒,像是人類恆久的智慧財般在此曾經閃耀,雖然於今印度佛光黯淡,僅存歷史與經典,以及朝聖者的心靈。
在此之地我祈願為何?但願擁有諸大論師般的智慧。
玄奘影響佛經的翻譯及傳入中國實在是浩瀚,光是一部《心經》其影響就已如恆河沙數般綿廣無盡,遑論其他大部頭經典的翻譯。
2012年1月17日 星期二
在永恆之河
by/wenyin
無月光時分,行於河階濕漉漉的窄窄仄巷,極盡目光方能辨清腳底那滑溜之獸畜穢便。印度人似乎習慣處在高密度高分貝的生活狀態,我見他們在許多吵雜骯髒之境,仍有一種怡然神色,至於面對那些人畜所洩之物他們更是見怪不怪了。
我思索著──習以為常,究竟是無感?還是如實接受?
2012年1月14日 星期六
2012年1月12日 星期四
尋找上師之路(下)
時常遇到挫折就會對生活再也不確定,也曾每晚都在收集自己的淚水。
曾某一回在老師面前止不住淚水往下掉,那時老師還在灌錄CD,我只是初聽Demo帶,老師梵唱「六字大明咒」,就是聽著那樣的聲音我一直掉淚。那聲音像是慈母在呼喚孩子。只是等我淚水擦乾了,老師卻用很幽默的口吻說:「是我唱得太難聽嗎?」
幽默可殺憂愁啊!
2012年1月11日 星期三
2012年1月5日 星期四
鼓舞眾生的故事:推薦《札希得列》向傳承上師頂禮
《札希得列》向傳承上師頂禮(上)(下)二冊,薄伽梵出版社出版
在我有限閱讀佛書的經驗裡,我常想著如能把偉大的佛陀義理故事化,就像西方《伊索寓言》一般,佛陀義理與佛經智慧應能更普及人心。
這個想法在我閱讀《札希得列》時,忽然在內心驚呼:這就是了!《札希得列》以故事、傳奇、譬喻、寓言、口傳軼事、歷史史料、奇談等形式來「說法」,故事機智率真又富含生動趣味,且還能啟發想像力與慈悲心,是一套極為大眾化的好書,不說教但卻什麼都說了。從青少年到老年,《札希得列》都是最好的心靈讀物。
心開蔓荼羅(一):出離心與病觀
心性的寶藏才是永恆的寶藏,絕對不會是金銀財寶。
「心開蔓荼羅」 專欄
「心開蔓荼羅」 專欄
心是大宇宙,如蔓荼羅( mandala ),你的心就是你的壇城,你的道場。這人間的愛恨情仇全源於心緒。我想寫的是藉由佛陀的義理以及許多大成就者的言行與流傳的詩歌,來觀照我們生活世間的情緒百態。情緒是我們當代人迫切課題,然千百年佛陀早已開示:花開見佛悟無生。我心如秋月,教我如何說。是不能說是無法言喻啊!所以我的書寫也不過是整片佛陀智慧之海的一小滴而已,掩蓋在文字之下的幽微密義,才是得去深思與體會的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